1、深地震反射剖面的采集参数是(王椿镛等,1992):道间距100m,覆盖次数24次,偏移距5×100m,最大炮检距12400m,仪器记录道数240道。 所采用的记录参数为:采样率4ms,记录长度24s;低截3Hz,高截103Hz;前放增益36db,陷波均为旁路方式 (宽频带接收);记录格式SEG-Y;记录方式为IBM 3480盒式磁带。
2、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主要依赖于野外观测方法,如折射波法和广角反射法。这些方法通常通过爆炸源获取信息,需要在测线上布置大量流动台站,距离从1至10公里不等,如几十个到上百个。记录系统包括模拟磁带记录和数字磁带记录,可获取区域性的速度界面轮廓和精确的折射波界面速度,对于岩性对比十分有用。
3、处理共深点地震反射记录时,电子计算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首先,通过计算机进行动静校正、振幅调整、滤波和相关分析等步骤,接着进行一系列叠加处理,包括水平叠加和偏移叠加,以生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叠加时间剖面,这些是常规处理的输出结果。
在构建共享地震数据库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是开发专门的数据入库工具。这个工具的核心功能是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首先,数据入库软件需具备严格的数据验证功能。它会检查每个数据项的类型,确保输入的数据类型与预设的规范相符。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提供了详尽的规范,旨在指导地震科学数据在汇交至共享中心及区域节点后的管理与服务。其核心内容涵盖了多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和质量。首先,标准明确共享地震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这是整个数据库的基础,决定了数据的组织和流通方式。
地震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建设需要遵循一系列严谨的指南,以确保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利用。首先,整个过程需要在科技部和中国地震局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下,以分级管理模式进行,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分中心和区域节点各自负责本级数据库的建设,并对其内容和质量负有责任。
首先,噪音压制及多次波衰减技术是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通过精细的算法减少地震数据中的干扰,使得信号更加清晰,这对于后续的精确分析至关重要。
地震资料处理是指在采集、记录和收集地震观测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过程和地壳构造,从而为预测未来地震提供支持。地震资料处理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的地震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深入探讨了信噪比提升技术,针对随机干扰波,提出了二维多级中值滤波;针对面波,开发了自适应网格滤波器、非线性拉东变换和二维小波变换,以及静校正、叠前去噪、速度分析和多次波压制等处理方法。
导出地震单井合成记录需要借助地震数据处理软件,下面以常见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Seismic Unix为例,介绍一下导出地震单井合成记录的步骤: 首先,将地震数据以Segy格式导入Seismic Unix软件中。Segy是一种地震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常用于地震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用理论公式产生或在井旁地震道抽取的零相位子波制作合成记录,先用时间扫描法确 定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达到最大相关位置,其相关系数为〖WTBX〗γ0。这样,先消除 时间上的整体漂移。此时,如果其相关程度不是很高,认为是受子波相位的影响,就对子波 相位进行调整。
设反射信号用s(t)表示,则第i道的反射信号为s(t-txi),若用n(t)表随机干扰,第i道的地震记录fi(t)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用离散形式可表示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k=ri=;tx为反射波到达时间;Δ为采样率。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方法很多,新方法发展也很快,本节只对常规的处理方法及进展情况进行介绍。 校正和叠加处理 水平叠加是目前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勘探方法。水平叠加资料处理核心是动校正、静校正和叠加。经过处理后,野外观测记录转换为供解释用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国内自主开发并且研制成功测井单井解释软件START0、Forward0工作站版,大型多井解释平台Cif200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第三阶段。随着微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日渐成熟,测井数据处理已进入工作站、微机并行阶段。
地震记录站使每个检波器组(道)记录的数据输入到其自己对应的磁头(或检流计)回路。除了每道有自己的磁头外,还有几个磁头供记录爆炸信号、井口时间等之用,它们叫做辅助道。爆炸信号以尖锐脉冲的形式标记在记录上,作为t=0的位置。
频带较宽的特点,将2004年资 料在保持信噪比的条件下尽量将高频恢复,用来进行小层对比解释和油藏地质建模工作;再以1987年数 据为基础,将两次资料恢复到相同的频带宽度,以满足时移地震匹配处理工作的需求。
S油田于1987年和2004年分别采集了两次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区主要在南部开发区域,其三维地震 数据分布范围为主测线550~1000和联络线840~1200(图31)。两套地震数据分别进行了三种方式处理 即保持振幅的纯波处理、高分辨率高频恢复处理和时移匹配处理。
两块资料在采集方向、仪器设备、采集方式、采集环境等多方面在着巨大的差别,造成两块资料在 地震子波、频带宽度、信噪比等各个方面差距巨大,给后续的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根据时移地震匹配的原则,需要对高频资料进行适当降频处理,使 两次地震资料频带一致。匹配处理前地震剖面和原始差异分析可以看出,两次原始地震资料存在很大的 差异,从原始差异地震剖面上很难分析油藏的变化。因此还需要后期做精细的匹配处理。
目标油田时移前后的三套地震数据分别是:纯波地震数据、高频恢复地震数据、匹配地震数据。
1、ISBN号为9787502163006,表明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便于查找和识别。《Seismic Unix地震数据处理系统--SU3处理操作系统指南》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在地球科学领域享有声誉,确保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这本书是由美国的斯托克韦尔(Stockwell J.W)和科恩(J.K Cohen)共同撰写,张绍红和林昌荣翻译的《Seismic Unix地震数据处理系统——SU3处理操作系统指南》。它详细介绍了Seismic Unix 3版本的操作系统,是地震数据处理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3、Seismic Unix,简称SU,是一个专注于地震数据处理的先进系统。它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从早期版本到成熟的SU3,见证了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角色。这个处理操作系统特别针对高等院校的理工科学生,尤其是地球探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在地球物理、信号处理等领域进行深入分析的科研人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