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价格)

2024-07-31

资料处理概述

地震勘探资料的数字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消除各种地质假象和为岩性解释提取各种物性参数所做的一系列 处理。

调查资料的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和撰写报告等内容。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发放和收集调查问卷,从受访者角度获取有关问题的答案。面谈法: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获取深入的个人观点和经验,并记录下来。

在这里主要是指在某一工作环境下,所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识别以及可以进行各项数据处理的电子图件。这类资料的处理过程比较简单,精度取决于原成果,是地下水功能评价所需要的一种较理想的基础资料储存形式。

天然地震与地震勘探处理方法

地震法勘探是建筑专业术语,地震法勘探是地震勘探的一种方式,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做地震勘探。

也对地震勘探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最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帮助你提升地震资料处理的技能和理解深度。通过阅读,你将能够更直观地掌握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进一步推动地震勘探工作的进展。

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

透射波法是研究透过不同弹性分界面的地震波,根据透射波的传播时间,可以测定钻井或坑道附近地质体的形态及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数据采集方法可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和四维。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地震数据采集(图6)、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成果解释。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地震勘探,它依赖于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地壳内的传播特性来揭示地质构造。这一过程通常由锤击或爆炸产生弹性波,这些波会从激发点向外扩散,当遇到地壳内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二维处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流程中一般也是需要的。专门用于三维处理的三维偏移以及成果显示是流程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三维速度分析、三维剩余静校正、三维叠加、宽线处理、三维偏移等方面。下面仅对三维处理中最重要的速度分析和偏移归位加以讨论。

其次,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在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要求下,设计出合理的处理流程。这包括了数据预处理、噪声抑制、信号增强等步骤,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取出地震数据的有用信息,提高资料的可用性和解释性。

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的第一步和二维解释一样,是利用钻井资料做人工合成记录,再与过井地震剖面对比来确定地震地质层位。在资料处理时,如采用子波处理方法,做合成记录时即可使用零相位子波。这样,地层界面正好对准波峰或波谷,便于地震记录与地质层位直接对比连结,如图7-5-16中的TTT3就是砂层组3的地震响应。

三维地震资料是以专门方式记录的,处理后是一个数据体。由此可以制作标准二维剖面和具体时间点的水平切片,从而作出区域时间切片图。另一种有效的显示方法是椅状投影。利用这类显示方法可更详细的了解地层构造和细微的局部构造。

所以,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计算机发展为基础的。 为适应隐蔽复杂油气藏勘探与开发的需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与普及,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技术发展,促使三维可视化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渐趋于成熟。

地震勘探的勘探过程

1、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

2、地震勘探过程由三个关键阶段构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首先,数据采集在野外通过布置多个检波器,通常按照与地质构造走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检波器数量根据需要从24到1000个不等,形成记录道。记录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带上,以便回放和图形显示。

3、如何实现二维地震勘探呢?将多个检波器与炮点按一定的规则沿一直线(称测线)排列,在测线上打井、放炮和接收。采集完一条测线再采集另一条测线。最后得出反映每条测线垂直下方地层变化情况的剖面图(二维剖面图)。这种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开始使用直至今天。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任务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与分辨率,提取地震参数等处理工作,为解释工作提供地下结构的剖面和各种岩性参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方法很多,新方法发展也很快,本节只对常规的处理方法及进展情况进行介绍。 校正和叠加处理 水平叠加是目前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勘探方法。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深入探讨了信噪比提升技术,针对随机干扰波,提出了二维多级中值滤波;针对面波,开发了自适应网格滤波器、非线性拉东变换和二维小波变换,以及静校正、叠前去噪、速度分析和多次波压制等处理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的数字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以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消除各种地质假象和为岩性解释提取各种物性参数所做的一系列 处理。

这一问题可在自动剩余静校正中解决或直接对同相轴进行光滑处理。 (二)三维偏移归位处理 三维偏移归位处理概述 三维偏移归位是三维资料处理中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三维勘探的优点。前述的二维偏移处理,只能使存在于二维(x,z)剖面内的反射同相轴归位,绕射波、回转波等收敛。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1、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可把接收到的地面振动转换为电信号,记录这种信号就称为地震记录。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地震检波器和数字地震仪组成。1 地震检波器 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它实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2、作为首部系统介绍数据采集系统测试方法的专业书籍,它不仅适合地震勘探与开发数据采集系统、地球物理仪器的研发、使用和维护人员参考,也适合设备计量与检定、设备校准人员的培训,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3、地震勘探数字记录系统由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和回放系统组成。其方框图如图5-8所示。 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趋势是向更精密、更迅速的增益控制和更大的总体动态范围发展。

4、如图5-3-1所示,在野外采集地震数据时需要的地震勘探系统基本上包括震源、检波器、地震仪等主要部分。 图5-3-1 地震勘探系统 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主要有锤击震源、雷管震源、电火花震源、可控震源、米尼索西系统震源等。锤击震源能量较弱,在120Hz以下有较强的能量。雷管震源配合炸药能量强。

5、分布式遥测型数字地震仪的最大特点是:接收道数多,可达千道以上;适用于三维面积勘探;系统智能化程度高,人机界面技术先进,自测自检及诊断能力较强;数据的采集速率与磁带记录速度无关;中心记录站与采集站采用多频、多通道数据传输。

6、达到0.1%至0.01%的级别。第四代早期的遥测地震仪引入了远程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由多个野外数据采集站和中央控制记录系统协同工作。第五代则是数据传输模式的多元化,包括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标志着全数字化地震数据传输与记录系统的出现,这是第六代遥测地震仪的重要特征,标志着技术的飞跃。